當黃海的晨霧漫過東西連島的礁石,當海州古城的青磚凝住第一縷霜花,連云港的冬至,便在咸澀的海風(fēng)與溫?zé)岬娘溝憷锴那亩鴣怼?/span>
冬至古稱“日南至”,是古人“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”的生命哲思。在連云港,這份古老智慧至今仍在民間流轉(zhuǎn)。清晨的墟溝漁港邊,老漁民會帶著兒孫往海中撒一把糯米,說是“祭海祈陽”——相傳冬至日海神休眠,撒米既能護佑來年漁汛豐饒,也盼著暖陽早日驅(qū)散海上寒霧。而海州古城的城隍廟前,總有老人用紅繩系著特制的“冬至符”,符上繡著“云臺山下冬至安”的字樣,這是港城人獨有的祈福方式,把山海的守護與節(jié)氣的祝福,都縫進了細密針腳里。
“冬至大如年”的俗語,在連云港的餐桌上被詮釋得格外鮮活。除了北方統(tǒng)一的餃子,港城的冬至食俗里還藏著山海饋贈。云臺山區(qū)的農(nóng)戶偏愛“薺菜豆腐餃”,頭年的干薺菜泡軟后拌入豆腐,清香里帶著山野的溫潤,寓意“食菜根,守安康”。最熱鬧的要數(shù)老新浦的街巷,冬至前幾日,糧油店前總會排起長隊,人們提著陶盆買“冬至面”——這種用堿水和制的面條筋道耐煮,煮時丟進幾顆海蠣子,出鍋前撒把蒜苗,一碗下肚,渾身都暖透了,這便是連云港人“冬至吃面,長命百歲”的講究。
冬至的夜是港城最長的夜,卻也是最暖的夜。印象里的小時候,家里的長輩坐在燈下,給我講著“冬至陽生”的故事,說從今夜起,陽氣一天天回升,春天就不遠了;年輕人們則忙著在朋友圈曬“山海冬至圖”:東磊石海的霜花、西雙湖的殘荷、老街的紅燈籠,配上一句“港城冬至,愿君安暖”,讓這份節(jié)氣的溫情,在指尖流轉(zhuǎn)。
待夜色漸深,海風(fēng)裹著淡淡的寒意掠過街巷,卻吹不散窗內(nèi)的暖意。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湯下肚,暖意從胃里蔓延到四肢,讓人想起古人“冬至陽生,歲回律轉(zhuǎn)”的期盼。在連云港,冬至從來不是蕭瑟的節(jié)氣,而是山海與人間的深情相擁——是黃海的潮聲里藏著的歲月靜好,是古城的煙火中飄著的文化傳承,是每一個港城人心中,那抹關(guān)于團圓與希望的溫暖光亮。
當?shù)谝豢|晨光在冬至后悄然變長,港城的山海依舊,人間依舊。而那份刻在節(jié)氣里的文化記憶,也如云臺山上的青松,在歲月流轉(zhuǎn)中,愈發(fā)蒼翠挺拔。
秦玉格